理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红河州蒙自市尼苏小镇,开启深度彝族文化实践之行。此行聚焦非遗技艺调研、传统文化沉浸体验,探索学院学科与传统智慧的创新融合,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科学视角,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创新动能。
理学院学生代表团首先进入了尼苏小镇,沉浸体验了传统彝族文化。
首先是刺绣,刺绣不仅是服饰上的点缀,更是承载民族历史与情感的鲜活载体。传承人李琼玉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解读其独特的魅力。
其次是编绣,作为彝族另一项特色技艺,常被用于服饰、腰带等部位的制作。编绣的纹样不仅凝结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,更无声流淌着他们对生活的炽热情感。
最后是剪纸,深入探访了相对小众却底蕴深厚的彝族剪纸艺术。彝族剪纸虽不似刺绣、编织广为人知,却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纹样也多寄托吉祥的寓意。
走出尼苏小镇,实践团队走进了红河州“遇见云南”民族特色广场舞展演现场,非遗舞蹈都生动地呈现在眼前。
这些创作拒绝形式化表演与刻板符号堆砌,让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民族团结主题,让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团结共生的深厚情谊,得以在舞台上生动绽放。
在探索完尼苏小镇后,理学院学生代表实践团来到蒙自永宁村,沉浸式赴一场永宁村多彩的彝族文化盛宴。
走进村里的民族文化馆,讲解人为同学们介绍着民族的过往。
随后,传承人邀大家一同观看了永宁村的特色文化展演——彝族花灯舞,彝族鱼鳞片,蒙自平坝腔山歌。
表演结束后,团队成员还亲身体验了彝族的民族乐器和服饰,专访了彝族鱼鳞片吹奏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周德学,深入了解这项独特技艺的吹奏技巧、方法,以及传承路上的艰辛坚守,在互动中切身体会到彝族文化的多彩与鲜活。
此行,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,在坚守文化根脉、促进深度交融、扎根火热生活的实践中,“美美与共”的团结图景正焕发出蓬勃生机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最广泛、最深沉的文化根基。